
7月24日,“第二届构式语法研究高层论坛”于线上成功举办,会议由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外文研究》编辑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课题组主办,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承办。本次论坛以“构式语法理论与应用”为主题,共有来自159所学校和研究机构近400人参会。
上午8时,“第二届构式语法研究高层论坛”准时开始,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杨朝军教授致开幕式辞,开幕式由姜玲副院长主持。杨朝军欢迎各位专家出席论坛,对论坛临时改为线上进行做出说明,对河南省的抗洪精神表示赞赏和敬佩。他介绍了河南大学及外语学院的历史和近年发展状况以及“构式语法研究高层论坛”在其所在领域所做的贡献,预祝“第二届构式语法研究高层论坛”成功举办,祝愿大家在本次论坛满载而归。各位专家对我院克服困难,启动论坛应急预案以确保论坛顺利进行表示感谢。
本次论坛共设置了9场主旨发言和4个分论坛。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田臻教授、河南大学牛保义教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浙江大学梁君英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南京大学张翼教授和西南大学杨坤副教授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文旭教授讲述了构式语法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进中国后迅速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拓展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指出国内构式语法研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田臻教授讲述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提出如何基于中文的特点推动基于广义构式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牛保义教授对《英国国家语料库》(BNC,XML edition)进行全文检索,探讨出现在try to do和try doing槽的动词使用偏好及选择限制。他指出,该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刘正光教授指出时态作为一种抽象的语法构式,有两个基本功能。语用上指称或报告事件的发生时间,认知上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认知定位,帮助交际双方准确传递与识别信息。但由于语言使用者的调节作用,时间在人们的认知识解中可以由点成线或变化时间本身的维度,产生时态的各种不同用法。
梁君英教授解释了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规约匹配,且构式存在可习得性。她结合基于大数据的语料分析与行为实验,汇报了从构式语法到隐喻加工的研究发现。
施春宏教授指出,对构式形式和意义特征的概括与描写非常重要。当下的构式形义概括与描写虽适用于个案性研究,但尚未形成相对一致的描写原则与结构化、系统化的描写框架,缺少宏观层面的可操作性,不同个案描写结果之间缺少可比较性。鉴于此,该报告尝试确立汉语构式形式和意义描写的原则,并为汉语系统中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各类构式初步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形义特征描写框架。
张克定教授解释了抽象位移关系构式的认知机制和限制条件,抽象位移关系构式是对抽象位移事件的语言编码。抽象位移事件是由抽象实体的具体化和可动化机制促动的,这一机制具有单向性、局部性和隐含性特征。
张翼教授以“吃食堂”构式为例,对认知语言学语法研究进行了反思,并深入剖析了“吃食堂”构式,指出认知语言学语法研究的理论工具是普适的认知机制,但在解释中需要补充文化情境的作用。
杨坤副教授对语义牵引效应进行了论述,指出动词与构式的非常规论元配置是构式语法研究的热点。构式语法诉诸于构式压制来解决动词与构式的非常规论元配置问题。然而,构式压制的解释过分强调构式在动词与构式互动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忽略了动词“合理”的句法语义地位,因此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本次论坛议题多样,内容丰富,为构式语法研究搭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议题既有宏观角度的理论把握,也有微观角度的前沿分析,既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闭幕式上,下届承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致辞,欢迎和期望大家明年相聚北京语言大学,共同探讨和发展构式语法相关研究。文旭教授对本届构式语法研究高层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学术氛围浓厚,学术质量上乘,讨论内容丰富。专家们态度认真,各抒己见。既有宏观的总览,也有微观的探索。他祝愿“构式语法高层论坛”不断发展壮大,迈向国际舞台,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氛围,提高了我院构式语法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为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