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 付翃
4月7日上完课,中午抵家,打开手机,跳入眼帘的是您凌晨4时离开的消息。瞬间喉咙哽咽,双眸模糊,消失了疲惫,没有了饿感,瘫坐在沙发上的我,只有深深的伤悲。先生,您知道吗?4月6日的深夜,我还在女儿家长群里介绍您,发了您双手擎持中国国旗的照片,家长们一片赞叹。也许那时冥冥之中您盼着我去看您,不然我为何会在您离开这尘世的前几个小时向500名家长讲述您的非凡人生。
我无以控制地告诉了女儿您离世的消息,她整个中午陪我一起念您,忆您,想您。“妈妈,我记得有一张妈妈抱着我和导师合影的照片”。我翻出您和小丫头,和我们一家三口的26年之久的所有照片,发给了女儿。先生,照片中的您坐在沙发上,笑意盈盈地左手抱那个刚刚两个月的宝宝,低头慈爱地看着她,右手拿一个母子熊布偶逗她;宝宝小手搭在您的胳膊上,眼睛直直地盯着您手中的母子熊在看,显然,小小的她被吸引住了。
先生,我不能忍受您已经离开了的真实。我曾多次计划带照片中那个小毛头,去开封看您,让您瞅瞅她已长大,让您再挠挠她的脚心。可是一次次的计划终没有成行。拜访您,让您看看长大的小毛头的机会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再也没有了。无法弥补的懊悔,无比尖锐的自责,无尽悠长的伤悲。先生,不想您走……
一
1995年学年结束的时候,意外有了这个宝宝,左右摇摆不定,是您的一句话打消了我的犹豫,所以我很能理解您为何那么慈爱地抱她,亲她,爱她,逗她玩。记得论文顺利成功答辩之后,您对我说:”You have produced two babies”.先生,宝宝感谢您,宝爸感谢您,我感谢您。
读了大量的文献后,95年秋天论文写作提上日程,自己跌跌撞撞地开篇了。实际写作过程并不像proposal构思时那么清晰、顺利,总有一些意外观点、想法出现,论文越写越大。我焦虑、不安、沮丧,先生您安慰我,悉心指导,一次次引导我自己去捋清思路。论文涉及中英文化对比,那时这方面的最新一手资料在国内并不容易获得。您在改论文每一章的时候,会给我介绍、提供相关内容的前沿真实语料。一章接一章,在您仔细、循循善诱的指导下,论文这个特殊的baby,雏形显现。
接下来,又是一章一章的资料补充,观点的严密论证,语言润色。96年的春节没有回家,记得春节前我还把论文又给您送去批改,没让您和家人安生地过节。记得您每次都会对我说,2天之后就可以把论文拿走。我每次去拿论文的时候,都可高兴,因为我知道您又会根据我写的内容,为我提供我找不到、但论文论证过程中需要的资料。而您详细的评语会让我知道如何把论文修改的更好。初稿算在内,前前后后论文不止修改了四稿,论文终于诞生了。答辩时,论文得到了外聘专家马教授的肯定。我高兴,但我清楚,没有您认真、耐心地反复指导、引导,怎么会有毕业论文体面地通过答辩和外校同行专家的赞许。
先生,您的认真、您的严格深深地影响了我。毕业工作后,我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也像当年您指导我一样,一句句地改,没有四稿的写作,论文是不可能通过的。记得有个学生,proposal部分前后改了13次,最后她哭了,但改好了。很多学生继续深造后,联系我“老师,真的感谢您在论文写作时那么严格地要求我们,现在我们写论文得心应手,一点不怕”。我回复:“你们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吴雪莉”。
先生,我想,您作为一个教育者,指导我把论文写好,这不是您的终极目标。您是想通过论文写作指导,通过您的身教言教,让您的学生们内化作为一个教师该有的认真和严格,去继续影响、塑造一代代认真负责的中国英语教师,使河南外语教育、中国外语教育效果更好、效率更高。这可能才是您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吧。您放心,您的学生们在传承着您的精神。
二
先生,我一样清晰地记得93年刚到河大读书时,每次经过小花园,都会放慢脚步、驻足。看到您院落门开着的话,则会侧颈望向您家那幽深的廊径,期盼能看到您。那时候,对我,对我们来说,您是一个传奇,您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有时碰巧门开着,看到过您在廊径里走动,听到过您讲话的声音,感觉好知足。绘声绘色地跟其他院系的同学讲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迫不及待地去师哥、师姐们那里攫取更多关于您的故事,您的信息。
三
到了新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得知您要给我们开课时,我们兴奋、热盼。第一节课,我们14人早早端坐教室,只嫌铃声不快快响起,早早清晰地看见您,接近您。门终于开了,我们激动地看着您:金发碧眼,盛装走上讲台,然后娓娓道来。我们认真地听您,生怕漏掉一个词,错过一句话。先生,您是我一生中第一个讲专业理论课的中国籍海外教师。通过您,我对文学理论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之前我的文学理论知识仅限于自己的自学,零散,囫囵吞枣,缺乏完整性。感谢您,为我们开启了文学理论圣殿之门。
先生,我们同样忘不了课上、课下您的幽默,您的俏皮。我们的课堂,像您当年课堂的复制,吸引着学生听并思考着。
四
先生,到了三年级,去向您听取论文写作指导时,有了更多近距离接触您的机会,听到了课间您讲述的您和黄先生、孩子们故事之外的更多的故事。通过您书房三面高高的多层书架上的一张张有历史的黑白照片,了解了您的父母双亲,他们与斯诺的关系,以及您的儿女们的详细信息。心理肃然起敬,先生,您是爱斯诺笔下的那个国家—中国,才会有嫁给黄先生,毅然决然跟他回到中国,定居中国,成为中国公民的决定。先生,从21岁您青春美貌来到这个国家,到96岁您最终在这个国家安详长眠,您是真真切切地在无声而又强有力地表明:您爱这个了不起、生机勃勃的国家—中国!先生,我们向您致敬,您是一个纯粹的人!
先生,您爱学生,您认真,您严格,您为河南外语教育、中国外语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一切皆源于:您,爱中国!
一帧帧、一幕幕的画面定格在了和您在一起的93-96。先生,再回河大,到哪里去寻您,觅您……难受,我/们不想您走,我/们不要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