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论文集 |
发表/出版时间 |
刘爱萍 |
Les poemes eventails de Mallarme |
Chine et Occident中西新人文 |
2020 |
张博 |
事件融合视角下“V到”构式的动补类型嬗变 |
事件语法导论 |
2020 |
杨书霞 |
从二宫尊德看朱子学的日本化与在乡化 |
グローバル地域研究創刊号 |
2020 |
刘辰诞 |
高校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Web 2.0技术的使用意向研究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
2020 |
常璇璇 |
基于英汉对比的汉语使成式作格性分析——作格分析理论视角 |
英语研究 |
2020 |
张静苑 |
德国当代汉学家萧婷的中国研究 |
视界观 |
2020 |
孙雪森 |
汉日关系从句的名词短语可及性对比研究 |
日语学习与研究 |
2020 |
付江涛 |
俄罗斯诗学关键词:作为原型的乡村 |
俄罗斯文艺 |
2020 |
侯健 |
轻动词句法理论下“again/又”附加语的歧义研究 |
外文研究 |
2020 |
侯健 |
The Power of Ideas: A Review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Series |
孔学堂 |
2020 |
侯健 |
A Study on the Theories of Qi in the Middle Ming Dynasty |
孔学堂 |
2020 |
张克定 |
An Awkward Position and Mixed Reviews: Feng Youlan and His Philosophy in the Changing Systems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
孔学堂 |
2020 |
庄会彬 |
汉语情态动词连用的认知阐释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20 |
张玉红 |
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体认性与互动性 |
外语教学 |
2020 |
张丹丹 |
真爱的救赎——《他们眼望上苍》的心理分析解读 |
外文研究 |
2020 |
杨朝军 |
《倾城之恋》英译修改及其经典化过程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兰立亮 |
话题化构式的信息结构与篇章语用功能研究 |
语言教育 |
2020 |
何晓芳 |
远藤周作《沉默》中的耶稣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20 |
王璟珺 |
川端康成「古都」試論――千重子の「壷中の天地」における再生 |
文芸空間 |
2020 |
姜玲 |
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对策 |
英语广场 |
2020 |
刘爱萍 |
英语全称量词的语义语用分析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马应聪 |
Du choix des mots chez Mallarme |
Chine et Occident中西新人文 |
2020 |
杨丽梅 |
《体验性心智、意义与理性:我们的身体如何产生理解》评介 |
外文研究 |
2020 |
何晓芳 |
复句制图初探 |
复句问题新探 |
2020 |
孙晓青 |
川端康成「山の音」における結婚生活の構造 |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9)》 |
2020 |
付江涛 |
历史如何言说---《教授的房屋》中的历史书写焦虑 |
外国文学 |
2020 |
马应聪 |
析“愤怒一代”作家菲利普·拉金诗歌“钱” |
大众文艺 |
2020 |
闫吉青 |
汉语成语的隐转喻分析——以含方位词“上”“下”的空间四字格成语为例 |
语言教育 |
2020 |
刘泽权 |
Modeling preservice Chinese-as-a-second/foreign-language teachers' adoption of educationaltechnology: a technologyacceptance perspective |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
2020 |
付江涛 |
台湾女作家兼翻译家林文月散文与译文风格考察 |
东方翻译 |
2020 |
侯健 |
读“愤怒派”诗人拉金的“阿兰德尔墓” |
海外英语 |
2020 |
孙雪森 |
Serving Heaven and Emulating the Ancients: Western Han Confucians’Movement to Reform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Governance |
孔学堂 |
2020 |
马应聪 |
俄罗斯电影《布吉舞》中的美学内涵和教育旨归 |
大众文艺 |
2020 |
杨朝军 |
汉语词汇语义构建的认知理据再探——基于语料库的“火”的语义分析 |
中州大学学报 |
2020 |
张克定 |
英语it非人称构式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张静苑 |
汉语指示代词非人称用法的认知解释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20 |
杨丽梅 |
日本語の「内の関係」連体修飾節のモダリティについての考察 |
東アジア国際言語研究 |
2020 |
苑趁趁 |
A Study on the Semantic Construal of ‘NP yào VP’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nding |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20th Workshop,CLSW 2019, Revised Selected Papers |
2020 |
李英华 |
认知语法的哲学基础探析 |
外语研究 |
2020 |
吴鹏 |
焦虑与困顿:从《星形广场》看二战后犹太幸存者的生存意识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陈晶晶 |
韵律句法视角下的汉语否定问题刍析 |
韵律语法研究 |
2019 |
张红 |
东北地区 “江” 名的历史由来考 |
中国地方志 |
2019 |
侯健 |
俄汉情感—心智谓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
欧亚人文研究 |
2019 |
侯健 |
“The Desirable is Good”: The Approval of Desire in Wang Yangming’s Followers and Its Intellectual Significance |
孔学堂 |
2019 |
侯健 |
Reexamining the Charms and Confusions of Dark Learning Thought: Issues Relating to Wang Bi, Tang Yongtong, and Dark Learning |
孔学堂 |
2019 |
张克定 |
On the Etymology of he‘river’in Chinese |
Proceedings of the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Language Processing |
2019 |
梅冰 |
体认原则及体认者、现实和语言的相互关系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9 |
张静苑 |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
2019-11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Instruction Consortium |
2019 |
付江涛 |
「河南省人は『中』という言葉を通じて『ちょうどいい』の意味で使っている」错在哪里? |
日语复合助词的偏误研究(下) |
2019 |
庄会彬 |
汉语方言Z变音的类型分布及历史流变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汉语文字学》 |
2019 |
俞琳 |
“愤怒的青年”综览:柯林·威尔逊之视角 |
海外英语 |
2019 |
庄会彬 |
以教师为中介的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设计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9 |
庄会彬 |
英国汉学家修中诚的《大学》《中庸》英译 |
国际汉学 |
2019 |
俞琳 |
An Explor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hinese Cultural Transmission |
学术界 |
2019 |
庄会彬 |
英汉语义重合实现句法成分联结的认知机制 |
外文研究 |
2019 |
庄会彬 |
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化 |
英语研究 |
2019 |
张克定 |
What Happened to “The King Had His Daughter Sent for” – A MultiPerspec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Periphrastic Causative Construction |
Open Journal of Modern Linguistics |
2019 |
王璟珺 |
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和语言编码——以英语idea为例 |
为人为学:庆贺王寅教授七十华诞 |
2019 |
牛保义 |
母语在葡萄牙语教学中的作用 |
大众文艺 |
2019 |
李香玲 |
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研究平衡的典范 |
为人为学为师为友 |
2019 |
刘泽权 |
论汉语“词”的根性 |
汉语学习 |
2019 |
刘泽权 |
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的体系构建与成果 |
中国翻译 |
2019 |
侯健 |
多身份译员的意义协调与危机处理:系统功能视角的口译个案自我分析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9 |
侯健 |
A Study on the Essentials of the Way in Its Entirety before the Independence of Malaysia |
孔学堂 |
2019 |
刘爱萍 |
A Study of the Yuexiu Calendar: With Reference to Duke Yuan of Song's Dream Divination |
孔学堂 |
2019 |
刘泽权 |
也谈马拉美的《天鹅》 |
北方文学 |
2019 |
郭尚兴 |
汉语方言Z变音的类型分布及历史流变 |
中国语文 |
2019 |
焦小婷 |
认知语法基线/阐释理论框架下的语言结构及其功能研究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9 |
张克定 |
我和文学大家托尼·莫里森的缘 |
传记文学 |
2019 |
杨朝军 |
非现实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英语研究 |
2019 |
张晓晖 |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内部语序及其成因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19 |
张玉红 |
老子及其道家学说在德国 |
中国道教 |
2019 |
于晓利 |
葛浩文中国文学英译风格新探 |
外语电化教学 |
2019 |
张克定 |
试论“微文化”的社会寓意 |
新闻爱好者 |
2019 |
梅冰 |
指令性if条件构式的言外义及其理据 |
语用学研究 |
2019 |
吴鹏 |
Nurtur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tertiary education level in China: Can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and gamification help? |
Sustainability |
2019 |
刘志华 |
歌德创作与生平在其书信等文字中的反映——以《歌德全集》第3 6 卷为例 |
中国比较文学 |
2019 |
刘泽权 |
“韵脚小说”:马卡宁独创的讽刺模拟文体 |
俄罗斯文艺 |
2019 |
郭尚兴 |
孙致礼翻译思想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
寻找“原文的回声”:孙致礼翻译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
2019 |
梅冰 |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Class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
2019 |
兰立亮 |
Preparing preservice EFL teachers for CALL normalisation: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perspective |
System |
2019 |
侯健 |
远藤周作《深河》的个体叙事与身份认同 |
外文研究 |
2019 |
杨朝军 |
A Study of Confucius's Ren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tin Buber's Relational Ontology |
孔学堂 |
2019 |
尹捷 |
语用综观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诉求——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袁漱寒 |
库切与布克奖 |
非洲国别英语文学研究 |
2019 |
袁漱寒 |
包容文化浅说 |
中原文化研究 |
2019 |
梅冰 |
母语在葡语教学中的作用 |
大众文艺 |
2019 |
Timothy Teo |
新增被引(目前为17次)Investiga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Web 2.0 technologies in their future teaching: A Chinese perspective |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
2019 |
王运河 |
Investiga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Web 2.0 technologies in their future teaching: A Chinese perspective |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
2019 |
张静苑 |
基于交互式语言教学的翻译课堂教学研究 |
长江丛刊 |
2019 |
吴鹏 |
汉语和日语关系从句的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序列研究--以旁格关系从句为中心 |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大学日语教育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8 |
2019 |
何晓芳 |
浅析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
大众文艺 |
2019 |
何晓芳 |
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研究动向--以《雪国》为中心 |
大学院纪要《二松》 |
2019 |
吴鹏 |
谈沈从文的“乡土文艺小说”《边城》--与川端康成《雪国》比较 |
日本闻一多学会报《神话与诗》 |
2019 |
李英华 |
从接受美学角度浅析《西游记》德语全译本及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
大众文艺 |
2019 |
刘泽权 |
《星形广场》中的后现代历史书写 |
南腔北调 |
2019 |
刘爱萍 |
国内外语料库翻译认知研究对比考察——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9 |
于晓利 |
选修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法国文学作品 ———评《法国文学导读》 |
高教探索 |
2019 |
侯健 |
俄语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改革研究 |
大众文艺 |
2019 |
刘辰诞 |
A Study on the Thought of Mencius |
孔学堂 |
2019 |
李英华 |
篇章衔接与文学性——文本批评与篇章学融合的可能性 |
外文研究 |
2019 |
常璇璇 |
认知语法基线/阐释理论的应用、意义与前景 |
外语学刊 |
2019 |
李巧慧 |
篇章内部要素分析法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林天羽 |
《尤利西斯》中格蒂的创伤心理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9 |
张晓萍 |
默示法与发音法相配合的英语音素教学实践 |
现代职业教育 |
2019 |
王鑫 |
彰显教师主体性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19 |
牛保义 |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
外国语文 |
2019 |
张克定 |
关于外语界语言研究的几点思考 |
外语教学 |
2019 |
张克定 |
非现实位移事件的编码与突显 |
外国语文 |
2019 |
尹捷 |
英语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认知机制与限制条件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语言文字学 |
2019 |
张培翠 |
活水的泉源:《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 |
国际汉学 |
2019 |
孙晓青 |
On the Condition of X in “fei X bu ke” Construction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BCC Corpus |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
2018 |
王晓伟 |
论亨利詹姆斯对薇拉凯瑟创作的影响 |
青年文学家 |
2018 |
刘爱萍 |
《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述评 |
外文研究 |
2018 |
刘泽权 |
马拉美题扇诗探究 |
短篇小说 |
2018 |
侯健 |
“得”的定性及其句法特征 |
外文研究 |
2018 |
张克定 |
The Way of Centrality in Zhuangzi's Philosophy |
孔学堂 |
2018 |
张博 |
语法与语用的互动关系——以指令性if条件构式为例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8 |
张晓晖 |
目取真俊《水滴》论——超越冲绳语与标准语的区隔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18 |
郑宪信 |
很害怕今年又没老师来 |
公益时报 |
2018 |
张晓晖 |
日语成语说 |
文学 |
2018 |
刘泽权 |
他们为什么这样需要支教老师 |
中国青年报 |
2018 |
孙晓青 |
国家社科基金2013—2017 年 语言、文学类项目立项现状与态势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8 |
张璟慧 |
The Aesthetics of Impressionism from the Perceptive of Phenomenology |
HERMATHENA (A&HCI)期刊 |
2018 |
梅冰 |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Muiti-Culture |
Hermathena |
2018 |
李巧慧 |
Conducting online surveys in China |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
2018 |
袁漱寒 |
美国《1909版权法》对法国版《尤利西斯》版权和传播的影响 |
人大复印资料《出版业》 |
2018 |
牛保义 |
全球化视域与文化的创新共享 |
中原文化研究 |
2018 |
徐盛桓 |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现代外语 |
2018 |
杨璟 |
言辞翻滚风云 论证显现智慧——从类比隐喻运用审视隐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
外国语 |
2018 |
史思谦 |
高校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
报刊荟萃 |
2018 |
闫吉青 |
一个俄国人的中国南柯梦——论佩列文《苏联太守传》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
当代外国文学 |
2018 |
蔡新乐 |
成长的迷失——析《杀死鲍布雷京:一场谋杀案》主人公萨沙的形象 |
俄罗斯文艺 |
2018 |
刘爱萍 |
《论语》英译要求中庸的回归:以“异端”的处理为例 |
东方翻译 |
2018 |
常璇璇 |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教育现代化 |
2018 |
张玉红 |
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特点分析——以艾辛多夫为例 |
中外交流 |
2018 |
屈璟峰 |
社会互动理论视野下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构建 |
海外英语 |
2018 |
侯健 |
百年台湾地区女性文学翻译家群像 |
外文研究 |
2018 |
侯健 |
Forty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Thought |
孔学堂 |
2018 |
蔡新乐 |
A Review of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
孔学堂 |
2018 |
杨朝军 |
中庸解《论语》及其跨文化问题:以“端”为例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8 |
卫绍生 |
《零的故事》评介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8 |
杨素梅 |
传承大别山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
河南蓝皮书 |
2018 |
张克定 |
俄罗斯作家笔下哥萨克形象管窥 |
外文研究 |
2018 |
Joseph Salmons |
英语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认知机制与限制条件 |
现代外语 |
2018 |
王鑫 |
The Diachrony of East Asian Prosodic Templates |
Linguistics |
2018 |
杨丽梅 |
Effect of a Corpus-based Gramma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hinese EFL Environment |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
2018 |
袁方 |
情态动词“能”的认知研究 |
现代语文 |
2018 |
王鑫 |
浅论《高濑舟》的“知足”主题 |
戏剧之家 |
2018 |
刘辰诞 |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袁方 |
Boundary Assignment: A Cognitive Motivation for lexicaliz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2018 |
袁方 |
《跨语言文化交际翻译》述评 |
大众文艺 |
2018 |
杨书霞 |
浅论志贺直哉《老人》的创作背景 |
大众文艺 |
2018 |
杨书霞 |
汉语古诗的音韵美在英译中的创意再现 |
安徽文学 |
2018 |
翟志远 |
国内语言学近十年研究热点识别 |
外国语文 |
2018 |
张璟慧 |
微文化:从欣赏到分享的时代变革 |
新闻传播 |
2018 |
于晓利 |
“巴什拉二重性之谜”的背后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徐盛桓 |
茨维塔耶娃诗学世界的统一性——从作品主题、语言形式、文化传统层面的分析 |
俄罗斯文艺 |
2018 |
尹捷 |
非字面义表达研究论纲 |
英语研究 |
2018 |
徐盛桓 |
莫里斯·布朗肖:一个几无终点的质询者 |
文艺报 |
2018 |
杨朝军 |
精巧的语言 有意味的形式——汉语谜语语言研究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8 |
李香玲 |
杂糅隐喻研究的开山之作——《隐喻杂糅》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李巧慧 |
师范高校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课程教育研究 |
2018 |
侯健 |
对怪异的疏远和讲述——《姐妹们》中守灵夜的文化解读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8 |
于晓利 |
Scholastic Tradition of Xiangxue and Yuelu Academy |
孔学堂 |
2018 |
杨素梅 |
ARCS动机培养模型在中学网络外语教学中的研究 |
大众文艺 |
2018 |
张培翠 |
俄苏时期“非哥萨克化”历史解读 |
历史教学问题 |
2018 |
李淑静 |
汉语“晒太阳”现象的融合理论阐释 |
语言学研究 |
2018 |
李巧慧 |
“不想当X 的Y 不是好Z”构式的语用 义及其意向性解释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8 |
刘泽权 |
美国《1909版权法》对法国版《尤利西斯》版权和传播的影响 |
法国研究 |
2018 |
张珂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杨绛著译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杨书霞 |
英汉语隐现构式中消失类动词的认知对比研究 |
语言教育 |
2018 |
杨书霞 |
新增被引(目前为16次)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Assisted Chemical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Elements 4D |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
2018 |
杨书霞 |
(新增背引,共计16次)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assisted chemical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Elements 4D |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
2018 |
张晓萍 |
Mobile augmented reality assisted chemical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Elements 4D |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
2018 |
翟志远 |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8 |
张波 |
薪火相传,续写辉煌——走进河南大学英语专业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8 |
刘志华 |
比较诗学视野下的《寡妇春怨》汉译策略 |
大众文艺 |
2018 |
李香玲 |
论屠格涅夫的美学观(屠格涅夫和莎士比亚) |
俄罗斯文艺 |
2018 |
王鑫 |
高校外语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
2018 |
何晓芳 |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启示 |
韶关学院学报 |
2018 |
杨朝军 |
日本岁时文化的内涵及演变--以端午节为例 |
戏剧之家 |
2018 |
刘泽权 |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汉语语法巨作——《汉语句法学》(上) |
语言文字周报 |
2018 |
侯健 |
林语堂《红楼梦》节译本的 情节建构方法 |
红楼梦学刊 |
2018 |
杨书霞 |
Confucianism as a "Background Color" that Can Harmonize Other Faiths |
孔学堂 |
2018 |
徐盛桓 |
Understanding learner's use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language learning: insights from a case study |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
2018 |
徐盛桓 |
语句的生成与解读——试从“植入认知”立论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8 |
周瑞敏 |
汉语含义特性研究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8 |
梅冰 |
句生成、句思维与语文教学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8 |
梅冰 |
新增被引(目前为27次,增加11次)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preservic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
2018 |
梅冰 |
新增被引超过10次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preservic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
2018 |
张珂 |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preservic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
2018 |
庄会彬 |
汉语伪定语现象之韵律句法阐释 |
语法研究与探索 |
2018 |
庄会彬 |
The Story of ZERO |
JOURNAL OF LINGUISTICS (SSCI) |
2018 |
庄会彬 |
汉语可逆句的作格分析视角 |
外语教学 |
2018 |
庄会彬 |
大江健三郎とロシア.フォルマニズム |
《日本学论丛》第二辑 |
2018 |
杨朝军 |
认知语言学与历史词汇学研究的融合创新——《认知语言学与词汇演变》述评 |
外文研究 |
2018 |
申少帅 |
Hots何以可能——兼论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思想 |
外文研究 |
2018 |
张博 |
The Study of Content Restriction of Mandarin you Measure Construction |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18th Workshop, CLSW 2017 |
2018 |
徐盛桓 |
侵华战争时期日媒战争报道策略研究 |
新闻传播 |
2018 |
尹捷 |
隐喻研究认识论的前提性批判——“假物说”与“指事说”的理论意蕴 |
外语教学 |
2018 |
张博 |
对中国三本《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著的评论 |
宗教与历史 |
2018 |
冯君亚 |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
农业考古 |
2018 |
张培翠 |
功能翻译观视域下的中英诗歌翻译批判模式构建 |
中国外语 |
2018 |
刘辰诞 |
On le2: Its Nature and Syntactic Status |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
2018 |
刘辰诞 |
“语句包”理论与汉语可逆句的动因与机制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
2018 |
何晓芳 |
汉语形义错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18 |
付江涛 |
川端康成心的世界 |
日本学论丛第二辑-第三届东亚日本学国际研讨会专辑 |
2018 |
杨书霞 |
MUN实践活动对中学英语教师及英语专业师范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
大众文艺 |
2018 |
徐盛桓 |
Riding the waves of augmented reality in preservice EFL teacher edu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
Proceedings of 2018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2018Technology |
2018 |
兰立亮 |
试论我国的语言理论自信——中国古代类比隐喻的运用 |
中国外语 |
2018 |
李巧慧 |
广义遭受句式及相关理论问题 |
语言研究集刊 |
2017 |
张红 |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17 |
王晓伟 |
日本制造“厄年”跌落神坛 |
环球 |
2017 |
侯健 |
《空间关系构式的认知研究》评介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7 |
侯健 |
Regai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 |
孔学堂 |
2017 |
张克定 |
Confucianism in Building Chinese Cultural Confidence |
孔学堂 |
2017 |
王晓伟 |
An Advanced Backcross Population through Synthetic Octaploid Wheat as a “Bridge”: Development and QTL Detection for Seed Dormancy |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
2017 |
闫吉青 |
时间概念的主位化路径探究 |
外文研究 |
2017 |
张博 |
广义遭受句式及相关理论问题——从“王冕死了父亲”句式的汉日对比说起 |
语言研究集刊 |
2017 |
刘泽权 |
《汉语的韵律形态》书评 |
韵律语法研究 |
2017 |
史思谦 |
一部词法-句法接口理论的扛鼎之作——《核心语:词法-句法的接口理论》述介 |
语言文字周报 |
2017 |
牛保义 |
论俄罗斯作家笔下的“火车”书写图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孙李英 |
认知语法的语境观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姜玲 |
On fake nominal quantifiers in Chinese |
Lingua |
2017 |
刘辰诞 |
美知名智库建议特朗普政府亟需重构东亚战略,应对中国崛起 |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 |
2017 |
闫吉青 |
“语句包”理论与可逆句的动因与机制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刘泽权 |
汉藏语词汇语音结构的演变与轮回 |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
2017 |
焦小婷 |
多变量方法在文学风格考察中的应用——以《老人与海》为例 |
外语电化教学 |
2017 |
闫吉青 |
又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托尼·莫里森的新作《天佑孩童》解读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7 |
侯健 |
《薇拉》中女性形象的双重意蕴 |
外文研究 |
2017 |
马晓静 |
Constancy and Variability: The Essential Spirit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
孔学堂 |
2017 |
刘泽权 |
中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对比与启示 |
安阳工学院学报 |
2017 |
刘辰诞 |
量性结合的《老人与海》及其六译本风格对比考察 |
外语教学 |
2017 |
张璟慧 |
概念四层级语义理论与引/转喻的分野 |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
2017 |
顾尚可 |
当代影视艺术对耶稣形象的塑造——以三部电影为例 |
圣经文学研究 |
2017 |
李若愚 |
跨文化翻译模式下的德汉习语比较 |
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17 |
蔡新乐 |
“安倍丸”大修:从熟人内阁到熟手内阁 |
中国新闻周刊 |
2017 |
徐盛桓 |
译解之中不可割舍的“阴阳之道”和“生生”——钱歌川的《翻译的基本知识》的一个批判 |
上海翻译 |
2017 |
闫吉青 |
第四范式:语言研究的新理念 |
人大复印资料 |
2017 |
冯君亚 |
“庸俗”的展示 |
文艺报 |
2017 |
兰立亮 |
电子词典在日语词汇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日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大学日语教学研究-日语教学与电子辞典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集 |
2017 |
翟志远 |
电子辞典在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
大学日语教学研究 |
2017 |
顾尚可 |
控制论下的高校教研室发展研究 |
大众文艺 |
2017 |
顾尚可 |
浅论茜茜公主为奥匈帝国建立的政治贡献及原因剖析 |
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17 |
梅冰 |
顺应“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 高校德语第二外语教学实例研究和反思 |
大众文艺 |
2017 |
李淑静 |
Preparing pre-service EFL teacher for CALL acceptance: A Chinese perspective |
CALL in CONTEXT Proceedings |
2017 |
张璟慧 |
“I don’t do X”构式的语用义及其动因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李巧慧 |
莎士比亚的天鹅之歌——罗益民教授《天鹅最美一支歌》评介 |
外国语言文学 |
2017 |
李巧慧 |
被贬抑的读者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侯健 |
《尤利西斯》中博伊兰的表演性 |
外文研究 |
2017 |
侯健 |
The History and Trends of Buddhist Eco-Philosophy Research |
孔学堂 |
2017 |
尹捷 |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Confucian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 |
孔学堂 |
2017 |
白玉杰 |
库切与布克奖:“与时间面面相觑” |
文艺报 |
2017 |
刘泽权 |
论《综合英语》课程教师的综合素养 |
海外英语 |
2017 |
牛保义 |
王熙凤话语方式的叙事学统计分析 |
红楼梦学刊 |
2017 |
顾尚可 |
情态动词may的情境植入研究 |
外国语 |
2017 |
高继海 |
启发式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对于跨文化理解的实践与思考-以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课课堂设计为例 |
教育科学(引文版) |
2017 |
张博 |
王国维的词评与词作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兰立亮 |
安倍政权干预下的日本新闻自由 |
青年记者 |
2017 |
顾尚可 |
近年来中国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研究述评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17 |
李若愚 |
从慕尼黑狂欢节的前世今生看德国文化风俗中的规范 |
大观(论坛) |
2017 |
李巧慧 |
“修宪”步调再调整 |
环球 |
2017 |
牛保义 |
《上帝鸟》:通向黑人自由的道路 |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2017 |
蔡新乐 |
说“以前”道“以后”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李香玲 |
《论语》之中“文莫”之译解的阴阳之道观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7 |
兰立亮 |
河南省高校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7 |
姜玲 |
大江健三郎小说理论研究综论 |
外文研究 |
2017 |
蔡新乐 |
韵律促发下的重新分析——论离合词的产生机制 |
语言科学 |
2017 |
蔡新乐 |
“博学于文”英汉译解的阴阳之道观 |
广译 |
2017 |
侯健 |
编辑寄语:翻译研究需要孔夫子 |
广译 |
2017 |
高继海 |
古典儒家概念“中庸”新释新译 |
广译 |
2017 |
牛保义 |
Walking into the world of Li Yu |
外文研究 |
2017 |
张博 |
基于用法的英语语法教学思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2017 |
姜玲 |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政府的言论控制机制 |
日本研究 |
2017 |
刘爱萍 |
元伦理学视角下good的意义及其汉译研究 |
伦理学研究 |
2017 |
尹捷 |
“假项链”背后的爱情赞歌 |
文化研究 |
2017 |
徐盛桓 |
Fake Attributives in Chinese: A Prosodic Perspective.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2017 |
蔡新乐 |
赋诗言志:含义与类比思维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7 |
侯健 |
《论语》中“文章”译解的阴阳之道观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尹捷 |
“格义”翻译方法的双向性比较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牛保义 |
斗士与妖女:茅盾视野中的参孙和大利拉 |
跨文化研究 |
2017 |
闫吉青 |
“对比”作为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语言学研究方法讨论之三 |
中国外语 |
2017 |
刘爱萍 |
保护心中的“城堡” |
文艺报 |
2017 |
庄会彬 |
思考的直接展示——《库克茨基医生的病案》的两重时空 |
名作欣赏 |
2017 |
庄会彬 |
漢語历史音變的內在機制及相關影響 |
汉语史研究集刊 |
2017 |
庄会彬 |
近代天皇信仰的制造与日本侵略战争 |
日本侵华史研究 |
2017 |
庄会彬 |
大陆现当代女翻译家群像——基于《中国翻译家辞典》的扫描 |
中国翻译 |
2017 |
孙雪森 |
Wang Duqing et ses affinites avec Mallarme |
TOZAI |
2017 |
庄会彬 |
从现实到历史的回归 |
俄罗斯文艺 |
2017 |
庄会彬 |
青年冰心的精神肖像与她的小诗 |
江汉学术 |
2017 |
庄会彬 |
对话句法理论框架下的会话含义生成探究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尹捷 |
蘑菇与俄罗斯人的精神追寻 |
外文研究 |
2016 |
赵涛涛 |
美国奴隶叙事的暗黑童话 |
文艺报 |
2016 |
申少帅 |
ZnO不同微结构Cu4Bi4S9异质结光生电荷分离机制与光电性质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
张红 |
On the Notion of “Syntactic Word”: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 |
CLSW 2016, LNAI 10085 |
2016 |
马晓静 |
情感动词的语义迁移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6 |
张克定 |
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 |
黑龙江教育 |
2016 |
张晓晖 |
A cognitive-pragmatic account of the English imperative-conditional construction |
East Asian Pragmatics |
2016 |
庄会彬 |
Dou in Kaifeng Dialect |
CLSW 2016, LNAI 10085 |
2016 |
牛保义 |
德国对鲁迅及其著作的译介与评价 |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
2016 |
庄会彬 |
“女儿眼中真实的马克•吐温” |
《世界文化》 |
2016 |
刘辰诞 |
认知语法的具身性 |
外语教学 |
2016 |
尹捷 |
心智哲学语言观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
2016 |
张珂 |
一部寻找“树洞”的撤退之作 |
文艺报 |
2016 |
薛玉凤 |
《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
《中国报业》 |
2016 |
刘振前 |
漢語雙音化研究綜述 |
历史语言学研究 |
2016 |
蔡新乐 |
国外二/外语教学理论模型的构建:问题与启示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16 |
庄会彬 |
俄汉情感—心智状态谓词的语义句法互动 |
外语学刊 |
2016 |
闫吉青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解的阴阳之道观 |
东方翻译 |
2016 |
赵涛涛 |
女性自我的迷失与救赎 |
俄罗斯文艺 |
2016 |
庄会彬 |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小说到电影的主题改变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6 |
任凤梅 |
异质结光生电荷分离机制与光电性质研究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
张璟慧 |
非持续性动词时意义的情境植入探索---以绝对过去时为例 |
外文研究 |
2016 |
牛保义 |
复原古代以色列边缘群体:方法论思考 |
圣经文学研究 |
2016 |
张克定 |
《认知语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述介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6 |
王晓伟 |
祈使性条件构式的言者意图及其动因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6 |
庄会彬 |
日本战时出版审查与战地文学中的南京大屠杀 |
侵华史研究 |
2016 |
蔡新乐 |
时间感知主体与语篇陌生化建构 |
外文研究 |
2016 |
刘泽权 |
“夫子之文章”译解的阴阳之道观 |
中国翻译 |
2016 |
侯健 |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编纂研究 |
红楼梦学刊 |
2016 |
张博 |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an Not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
孔学堂 |
2016 |
刘辰诞 |
徂徕学的重构 |
日本儒学与思想史研究 |
2016 |
赵涛涛 |
核心重音与信息结构 |
韵律研究 |
2016 |
焦小婷 |
石墨烯在光生电荷分离与传输机制中的作用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
闫吉青 |
文学的情调——托尼莫里森访谈录 |
外国语文 |
2016 |
曾霞 |
生命意义,托尔斯泰的永恒谜题 |
新京报 |
2016 |
刘辰诞 |
改革大学课程设置,培养创新型中小学教师 |
现代大学语文 |
2016 |
张丹丹 |
边界分派:词汇化的认知动因 |
现代外语 |
2016 |
张晓萍 |
基于语境的《红楼梦》报道动词翻译显化研究——以王熙凤的话语为例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6 |
孙李英 |
谈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 |
中国成人教育 |
2016 |
张红 |
英语学习中积极情感因素探究 |
改革与开放 |
2016 |
孙李英 |
韵律语法视域下汉语“词”的界定问题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
2016 |
张璟慧 |
素质教育下英语学习中积极情感因素探析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6 |
李巧慧 |
天鹅最美哪支歌?——(天鹅最美一支歌:莎士比亚其人其剧其诗)评介 |
中国出版 |
2016 |
焦小婷 |
20世纪初爱尔兰文人的双重危机——析《都柏林人》中两个尴尬的诗歌诵读场面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16 |
高继海 |
布克华盛顿自传《从蓄奴制中崛起》中的传记艺术阐释》 |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
2016 |
侯夷 |
我的导师王佐良 |
外国文学 |
2016 |
蔡新乐 |
一首通向远方的诗——喧嚣过后的“口碑教授”常萍 |
党的生活 |
2016 |
侯健 |
思想翻译与海德格尔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6 |
杨素梅 |
The Way of Laozi |
孔学堂 |
2016 |
张克定 |
Казаки в истории ро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ких отноший(ⅹⅴⅡ.-1920г. |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学报 |
2016 |
王志坚 |
Mandarin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as a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Its cognitive properties and discursive functions |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
2016 |
张博 |
俄语被动句在小说中的语义审美功能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6 |
兰立亮 |
儒教における二宮尊徳の改造 |
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 |
2016 |
丁立 |
越界书写与小说“奇妙之味” |
上海海事大学日本学研究文集2015 |
2016 |
李巧慧 |
语料库辅助英语专业大一词汇教学--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为例 |
戏剧之家 |
2016 |
蔡新乐 |
法国对《尤利西斯》出版史的影响 |
法国研究 |
2016 |
李恬 |
孔夫子的“反讽”的译解——以“子入太庙,每事问”为中心 |
中国外语 |
2016 |
刘泽权 |
边界移动与现代汉语动结结构的认知成因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6 |
侯健 |
两岸三地百年女性文学翻译史论构建的意义与方法 |
中国翻译 |
2016 |
赵涛涛 |
应区分汉语中的“句法词”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6 |
炎萍 |
两类异质结构中光生电荷分离效率与光电性质研究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
侯健 |
河南省中学英语教师职前阶段专业知识的建构 |
文学教育 |
2016 |
赵涛涛 |
试论中国文化与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
语文学刊 |
2016 |
赵涛涛 |
α-Fe2O3/ZnFe2O4复合薄膜光生电荷分离与光电性质研究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
李淑静 |
语言实验室在专业英语个性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实验科学与技术 |
2016 |
张乔 |
意向性视域下的“个人口味谓语”研究 |
外文研究 |
2016 |
姜玲 |
浅析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 |
安徽文学 |
2016 |
刘宁宁 |
生成语法面面观——《句法学:生成语法入门》(第三版)读后 |
外文研究 |
2016 |
侯健 |
苏珊·桑塔格小说《火山情人》中的叙事时序艺术解析 |
安徽文学 |
2016 |
陈晶晶 |
Xiong Shili: A Founde of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
孔学堂 |
2016 |
张璟慧 |
英语精读课语法教学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6 |
牛保义 |
巴什拉对现象学的贡献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张博 |
认知语法情境植入研究综述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
2016 |
张博 |
夏目漱石对明治“时代精神”的反省——兼论《心》的天皇制批判 |
日本研究 |
2016 |
炎萍 |
荻生徂徕的训读论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6 |
张乔 |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
海外英语 |
2016 |
张晓晖 |
论同声传译教学中短期记忆的训练 |
疯狂英语 |
2016 |
张克定 |
德国对美国文化的战略应对及启示 |
中国纪检监察报 |
2016 |
丁立 |
汉语处所主语形容词谓语构式的认知机制和聚焦过程 |
现代外语 |
2016 |
张博 |
创建中华武术汉英语料库的必要性及构想--中华文化"走出去"视阈下的探讨 |
疯狂英语理论版 |
2016 |
屈璟峰 |
近代日本大众媒体对侵略战争应承担的责任 |
青年记者 |
2016 |
薛玉凤 |
试探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范式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16 |
闫吉青 |
“马克•吐温的自传观” |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
2016 |
侯健 |
缺爱世界里的俄罗斯女性 |
文艺报 |
2016 |
丁立 |
相遇在濠梁之上:再论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 |
外国语 |
2016 |
赵立霞 |
网站本地化中的简化现象及其影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
2016 |
屈璟峰 |
形式与功能之争:论现代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发展的影响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
2016 |
姜玲 |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冰封岁月》中的诗性互文与作者性 |
语文学刊 |
2016 |
王鑫 |
论《语言》杂志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启示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王鑫 |
“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象征关系研究 |
安阳工学院学报 |
2016 |
张博 |
电影《浓情巧克力》的女权主义精神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李英华 |
16、17世纪的世界文学 |
全球史、区域史与国别史 |
2016 |
高继海 |
“自由”、“浪漫”在《情人》中的体现及影响浅析 |
戏剧之家 |
2016 |
张博 |
从开封的兴衰看权力与发展的关系 |
城市 文化 再现 |
2016 |
付江涛 |
汉语变韵源流探析 |
励耘学刊(语言卷) |
2015 |
王志坚 |
《十日谈》中“罗勒花盆悲剧”探析 |
湘南学院学报 |
2015 |
李香玲 |
俄语两态转换模式及其限制条件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15 |
张珂 |
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5 |
赵涛涛 |
《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角度来看蒲伯的《论批评》 |
《戏剧之家》 |
2015 |
张丹丹 |
FMS的释义与研究 |
运动 |
2015 |
李巧慧 |
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汉英文化词典的价值——以《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为例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侯健 |
《尤利西斯》在《小评论》的连载:起因与影响 |
外国文学研究 |
2015 |
杨丽梅 |
Reconsidering the Changing Historical Status of Xunzi |
孔学堂 |
2015 |
侯健 |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中的应用》述介 |
外文研究 |
2015 |
孙文 |
无限的缩影:毛泽东哲学中政治意图的践行 |
毛泽东思想的批判性透视 |
2015 |
李英华 |
新井白石与朝鲜通信使的笔谈二则 |
东亚的笔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 |
2015 |
李巧慧 |
试析自由主义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以《阿道尔夫》为例 |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付江涛 |
《十日谈》中“罗勒花盆悲剧”探析 |
湘南学院学报 |
2015 |
王志坚 |
俄语两态转换模式及其限制条件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15 |
李香玲 |
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5 |
翟志远 |
广告催眠效应的伦理问题及其规制研究 |
广告大观(理论版) |
2015 |
杨朝军 |
同位关系小句的信息结构及语用功能研究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张珂 |
《从新古典主义文学角度来看蒲伯的《论批评》 |
《戏剧之家》 |
2015 |
赵涛涛 |
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探索 |
实验室科学 |
2015 |
朱文佳 |
门罗短篇小说《逃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时代文学 |
2015 |
兰立亮 |
跨界叙事与身份认同 |
国外文学 |
2015 |
杨璟 |
英语作为法语初学阶段媒介语的可行性研究 |
考试周刊 |
2015 |
王鑫 |
基于“实践共同体”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
韶关学院学报 |
2015 |
张凯乐 |
FMS的释义与研究 |
运动 |
2015 |
张丹丹 |
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汉英文化词典的价值——以《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为例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郭尚兴 |
宏观相契与微观相切: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论研究 |
典籍翻译研究(第七辑) |
2015 |
薛玉凤 |
布鲁克林的疗伤功能 |
外文研究 |
2015 |
李巧慧 |
《尤利西斯》在《小评论》的连载:起因与影响 |
外国文学研究 |
2015 |
侯健 |
Reconsidering the Changing Historical Status of Xunzi |
孔学堂 |
2015 |
闫吉青 |
果戈里传统与俄罗斯民族拯救之路的探寻 |
俄罗斯文艺 |
2015 |
庄会彬 |
福克纳名作《熊》的服饰文化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5 |
刘爱萍 |
Le theme de la chevelure chez Mallarme《马拉美作品中的“头发”意象》 |
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第6期 |
2015 |
郭尚兴 |
论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关照下术语英译的意义相契性 |
中国文化研究 |
2015 |
赵涛涛 |
Bi3+掺杂的YAG:Ce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
孙晓青 |
论海斯特的救赎之路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5 |
杨丽梅 |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中的应用》述介 |
外文研究 |
2015 |
张培翠 |
伪定语的生成机制辩证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5 |
薛玉凤 |
黎锦扬 |
华裔美国作家研究 |
2015 |
王文君 |
2014年以色列经济发展报告 |
《以色列发展报告2015》 |
2015 |
张培翠 |
“汉语为非格标语言说”献疑 |
外文研究 |
2015 |
赵涛涛 |
基于Zn2SnO4纳米线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生电荷分离与光电性质研究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
刘泽权 |
《红楼梦》的蝉蜕——品陈佩玲之英语《红楼》 |
红楼梦学刊 |
2015 |
牛保义 |
认知语法情境植入研究综述 |
外语学刊 |
2015 |
赵涛涛 |
专业实验队伍的建设与探讨 |
求知导刊 |
2015 |
杨素梅 |
俄政府对顿河哥萨克政策的历史演变 |
俄罗斯研究 |
2015 |
牛保义 |
英语语言学汉译术语的使用与理解 |
中国科技术语 |
2015 |
兰立亮 |
个人记忆与历史书写——大江健三郎《亲自为我拭去泪水之日》的历史叙事探析 |
外国语文 |
2015 |
侯健 |
无限的缩影:毛泽东哲学中政治意图的践行 |
毛泽东思想的批判性透视 |
2015 |
张蕴睿 |
从伊格尔顿辩证统一观看文化走向 |
社会科学论坛 |
2015 |
张克定 |
英语处所主语小句的形成机制和主位特性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2015 |
付江涛 |
日耳曼重音体系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体现 |
安徽文学 |
2015 |
王晓伟 |
英语句首时间附加语的语义限制因素与语篇功能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2015 |
李若愚 |
“安倍史观”,一张复杂的网 |
环球 |
2015 |
刘宁宁 |
苏珊·桑塔格小说中的叙事时距探析——以《火山情人》为例 |
科技视界 |
2015 |
赵涛涛 |
Zn2SnO4不同微结构_ZnFe2O4复合薄膜光生电荷分离机制与光电性质研究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
刘辰诞 |
边界移动与语法化 |
外国语 |
2015 |
侯健 |
Dialectics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
孔学堂 |
2015 |
杨素梅 |
“诗人的诗人”丘特切夫 |
美与时代 |
2015 |
刘泽权 |
新世纪《红楼梦》应以研究述评 |
外语学刊 |
2015 |
郭尚兴 |
A Study of Three Events in Shu's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
孔学堂 |
2015 |
孙晓青 |
文学印象主义 |
外国文学 |
2015 |
李香玲 |
关于外语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5 |
何晓芳 |
试论空海大师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由开封大相国寺的空海像说起 |
考试周刊 |
2015 |
孙文 |
论“幸福”非“日本造的汉语”词 |
外文研究 |
2015 |
庄会彬 |
韵律语法视域下汉语“词”的界定问题 |
华文教学与研究 |
2015 |
刘继俊 |
蓄奴制铁笼里扭曲的灵魂——《黑人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中的白人形象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牛保义 |
认知语言学研究不能“单打一” |
外文研究 |
|
张红 |
情感动词语义成分在其句法运作中的投射 |
外文研究 |
2015 |
赵涛涛 |
高校外语语言实验室维护的原则与方法的探索 |
求知导刊 |
2015 |
刘泽权 |
意识形态操控与动态读者取位:评价理论视角下切尼复旦演讲及其二汉语译文对比分析 |
外文研究 |
2015 |
李若愚 |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可能性 |
人民论坛 |
2015 |
张红 |
情感状态谓词的语义题元分析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5 |
张晓萍 |
教育国际化中高校外语教师的素质提升 |
中国成人教育 |
2015 |
赵涛涛 |
ZnO不同微结构/ZnFe2O4复合薄膜光生电荷热动力学与光电性质研究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
牛保义 |
“知道的......不知道的......”是隐喻吗? |
外国语 |
2015 |
李英华 |
汉法语言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
法语学习 |
2015 |
炎萍 |
出版:思想的翅膀 |
现代出版 |
2015 |
付江涛 |
滴滴汗水滋桃李 点点心血育英才 |
中原经济区建设巡礼 |
2015 |
孙文 |
新井白石与朝鲜通信使的笔谈二则 |
东亚的笔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 |
2015 |
刘振前 |
韵律语法视域下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研究 |
对外汉语研究 |
2015 |
孙晓青 |
现象学美学视阈下的《我的安东妮亚》 |
外国语文 |
2015 |
闫吉青 |
如何走出自由论理的困境--从叙事伦理学角度解读“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自由》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5 |
陈晶晶 |
“V不C”构式研究综述 |
现代语文 |
2015 |
李英华 |
试析自由主义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以《阿道尔夫》为例 |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张晓萍 |
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思考——以本科外语专业为例 |
中国成人教育 |
2015 |
薛玉凤 |
越战老兵和华裔青年的综合体 |
文艺报 |
2015 |
徐盛桓 |
语言认知研究的语用思维 |
外文研究 |
2015 |
孙雪森 |
论《羊奶煮羊羔》中维捷克形象的狂欢化功能 |
俄罗斯文艺 |
2015 |
张博 |
日本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路线错误的教训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15 |
张博 |
左翼作家引领下的昭和前期文坛 |
学周刊 |
2015 |
闫吉青 |
《返回潘吉鲁德》:生命意义的探寻 |
外文研究 |
2015 |
李国强 |
还原气氛、助催化剂对SrTiO3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的影响 |
材料导报 |
2015 |
兰立亮 |
泉镜花《歌行灯》的音乐叙事与空间建构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15 |
刘泽权 |
学习者英译文自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5 |
刘泽权 |
假如林语堂翻译《红楼梦》——基于互文的文化翻译实证研究 |
中国翻译 |
2015 |
付江涛 |
“柰达悖论”的默会认识论消解 |
外文研究 |
2015 |
张玉红 |
正视创伤 走出梦魇——奥尼尔《漫长的旅程》的创伤理论解读 |
海外英语 |
2015 |
焦小婷 |
《为奴十二年》中的精神价值探究 |
外国语文 |
2015 |
王晓伟 |
空间主语小句的隐喻梯度研究 |
安阳工学院学报 |
2015 |
张博 |
从“甲午”到“侵华”日本政府操控下的新闻传媒 |
新闻传媒 |
2015 |
张璟慧 |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及其启示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姜玲 |
大学生翻译能力研究 |
安阳工学院学报 |
2015 |
徐盛桓 |
语言运用与意识双重结构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5 |
刘辰诞 |
生物语言学的新进展:存活最简理论 |
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 |
2015 |
李巧慧 |
福克纳名作《熊》的服饰文化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