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论文集 |
发表/出版时间 |
徐盛桓 |
“移就”为什么可能?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2 |
徐盛桓 |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 |
被人大复印 |
2012 |
徐盛桓 |
商务话语建构模式探讨——广告语篇建构的商务一语言双维度 |
外语教学 |
2012 |
徐盛桓 |
语言研究的战略意识 |
中国外语 |
2012 |
徐盛桓 |
语纛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 |
河南大学学报 |
2012 |
徐盛桓 |
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一心智再阐释 |
外语教学 |
2012 |
徐盛桓 |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一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 |
河南大学学报 |
2012 |
徐盛桓 |
再论隐喻的计算解释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2013 |
徐盛桓 |
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3 |
徐盛桓 |
语言学研究呼唤理论思维 |
中国外语 |
2013 |
徐盛桓 |
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 |
外语教学 |
2013 |
高继海 |
不只是爱情——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书信看二者的关系 |
河南大学学报 |
2012 |
高继海 |
德勒兹的欲望概念 |
外国文学 |
2013 |
高继海 |
论希拉里曼特尔的新作《死尸示众》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3 |
张克定 |
英语方位倒装构式的认知语篇研究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2 |
张克定 |
英语居首空间附加语的语篇功能 |
中国外语 |
2012 |
张克定 |
英语句首空间附加语的语篇功能 |
中国外语 |
2012 |
张克定 |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互促共进 |
外国语文 |
2012 |
张克定 |
关于空间关系构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3 |
张克定 |
句首空间附加语及其语篇功能 |
功能语言语篇分析研究 |
2013 |
牛保义 |
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
现代外语 |
2012 |
牛保义 |
英汉语概念化对比研究 |
外语教学 |
2012 |
牛保义 |
汉语名词“类指”义的认知假设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2 |
牛保义 |
“BakeNPNP”是属于动词还是属于构式? |
外语研究 |
2012 |
牛保义 |
兼语N2的衔接功能的认知研究 |
外语学刊 |
2013 |
刘辰诞 |
边界移动:语言创新的一个动因 |
外语学刊 |
2012 |
刘辰诞 |
篇章学的可接受性与文学批评的接受理论 |
外国文学 |
2012 |
刘辰诞 |
句法结构创新的社会与认知心理动因..语言基因变异遗传的一般机制 |
外语研究 |
2012 |
刘辰诞 |
相邻吸纳:语言结构创新的一个动因一以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形成为例 |
外语教学 |
2013 |
郭尚兴 |
论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认知过程的语境本体性 |
术语英译研究 |
2012 |
郭尚兴 |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与翻译的意义相契性 |
典籍翻译研究 |
2013 |
蔡新乐 |
争鸣与思考 |
外语研究 |
2012 |
蔡新乐 |
本雅明:翻译的终结与灵韵的在场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2 |
蔡新乐 |
“魔变”的思想创造:尼采的翻译思想初探 |
上海翻译 |
2012 |
蔡新乐 |
让诗意进入翻译理论研究 |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
2012 |
杨朝军 |
产业化视域下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 |
中国翻译 |
2012 |
姜玲 |
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对比研究 |
河南大学学报 |
2013 |
薛玉凤 |
《恶棍来访》 |
外国文学 |
2012 |
薛玉凤 |
偷窃癖患者的创伤与自我 |
外国文学 |
2012 |
焦小婷 |
土生子中的身体叙事阐释 |
外语研究 |
2012 |
焦小婷 |
一个奴隶女孩的自述中的叙事伦理學阐释 |
外国语文 |
2012 |
焦小婷 |
"新传记“的践行与守望 |
传记文学通讯 |
2012 |
闫吉青 |
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 |
俄罗斯文艺 |
2012 |
闫吉青 |
《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
俄罗斯文艺 |
2012 |
闫吉青 |
“第十六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综述 |
国外文学 |
2012 |
闫吉青 |
女性自我主体性的确立 |
俄罗斯文艺 |
2012 |
闫吉青 |
鲜花十字架 |
俄罗斯文艺 |
2012 |
闫吉青 |
《农夫与少年》:伦理关怀%道德寓言 |
俄罗斯文艺 |
2013 |
杨素梅 |
论俄罗斯学者关于哥萨克起源之说 |
世界历史 |
2012 |
杨素梅 |
试论20世纪俄罗斯哥萨克的复兴运动 |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
2012 |
杨素梅 |
20世纪末以来俄罗斯哥萨克复兴运动解析 |
世界民族 |
2012 |
杨素梅 |
哥萨克的起源与社会属性分析:一种哥萨克学的研究视角 |
俄罗斯研究 |
2012 |
杨素梅 |
解析“哥萨克”辞源及其性格特征 |
扬州大学学报 |
2012 |
杨素梅 |
利哈乔夫的知识分子观及其启讀 |
人民论坛 |
2012 |
杨素梅 |
书写哥萨克:从壮士歌至今的文学与文化认同 |
俄罗斯文艺 |
2013 |
杨素梅 |
试析俄国时期哥萨克的社会属性演变 |
历史教学问题 |
2013 |
周瑞敏 |
抒情诗中自然形象情感化的认知阐释 |
外语教学 |
2012 |
周瑞敏 |
论俄罗斯抒情诗的自然哲学观 |
大家 |
2012 |
李香玲 |
认知语法关照下英语形容词句式的语义概念化研究 |
外语教学 |
2012 |
李香玲 |
形式/意义“非”对应性认知探究 |
中州学刊 |
2012 |
李香玲 |
注重人文内涵的高校英语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
大家 |
2012 |
张璟慧 |
情爱与禁锢——以《荆棘鸟》为例 |
外国文学 |
2012 |
张璟慧 |
“水中死亡”的文化意蕴 |
中州学刊 |
2012 |
张璟慧 |
幽怨感伤与文人式欲望叙事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12 |
张璟慧 |
艺术的“空间原型”一以电影《花样年华》为例 |
郑州大学学报 |
2012 |
张璟慧 |
巴什拉物质想象论观照下的“水仙”文学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13 |
张璟慧 |
论《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的“疯癫” |
武汉大学学报 |
2013 |
李巧慧 |
马语者中作为第三度空间的田园 |
名作欣赏 |
2012 |
李巧慧 |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末世灾难的认知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2 |
李淑静 |
意向态度与新闻标题的建构 |
中国外语 |
2013 |
张红 |
俄汉言语动词语义.句法对比描写 |
外语学刊 |
2012 |
张红 |
俄汉情感状态谓词的语义一句法对比描写 |
中国俄语教学 |
2012 |
张玉红 |
寻找生命的真谦一萨克维尔.韦斯特《海上无路标》的生态阐释 |
山花 |
2012 |
张玉红 |
规训与反规训——《他们眼望上苍》的福柯式阅读 |
译林 |
2012 |
张玉红 |
论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的现代性特色 |
作家杂志 |
2012 |
尹晶 |
作为生命进程的文学——德勒兹(和瓜塔里)文学批评思想概论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2 |
尹晶 |
吉尔.德勒兹:东方与西方——“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综述 |
河南大学学报 |
2012 |
尹晶 |
生成动物:《狼图腾》中的生成狼阐释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12 |
尹晶 |
论英美文学的优越性 |
河南大学学报 |
2012 |
尹晶 |
西方文论关键词:生成 |
外国文学 |
2013 |
刘荡荡 |
硬汉自传的威力:《约翰巴雷康》与性别权力话语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12 |
刘荡荡 |
表征精神创伤,实践诗学伦理——创伤视角下的《极吵,极近》 |
外国语文 |
2012 |
马建合 |
论语言教学的关键因素与语感培养 |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 |
孙文 |
重构东亚古典文明的理论尝试:汉籍比较文献学研究 |
河南大学学报 |
2013 |
孙文 |
汉籍比较文献学刍议 |
东亚视域中的汉文学 |
2013 |
孙文 |
汉日同形词对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励耘丛刊(语言卷) |
2013 |
孙晓青 |
薇拉凯瑟的印象主义美学追求 |
河南大学学报 |
2012 |
孙晓青 |
《教授的住宅》的空间性和审美建构 |
译林 |
2012 |
孙雪森 |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 |
俄罗斯文艺 |
2013 |
王运河 |
英语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与对策 |
大家 |
2012 |
王运河 |
联想心理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大家 |
2012 |
兰立亮 |
大江健三郎研究在日本 |
译林 |
2012 |
兰立亮 |
性别叙事的另外一种可能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3 |
白玉杰 |
立足典籍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
前沿 |
2012 |
白玉杰 |
读者离原文有多远——基于阐释学的视角看典籍英译 |
长城 |
2013 |
白玉杰 |
请不要走得太快:观《最后的武士》有感 |
电影文学 |
2013 |
曾霞 |
确立以马斯诺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教育体制—论如何把城市知识人才引流到中国农村基层教育单位 |
河南社会科学 |
2012 |
曾霞 |
走出虚无:评本雅明的形而上学翻译观 |
译林 |
2012 |
丁岚 |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景区外宣翻译原则 |
大家 |
2012 |
丁岚 |
电影片名翻译的 |
电影文学 |
2012 |
丁岚 |
我国商贸翻译 |
中国商贸 |
2012 |
侯景娟 |
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梦的实现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3 |
屈璟峰 |
王尔德美学思想的哲学探索 |
剑南文学 |
2012 |
任凤梅 |
汉英委婉语的文化根源差异及语用功能探寻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2 |
张珂 |
《修辞学视角下艾米莉独特创作思维和人生观研究——以〈呼啸山庄〉为例》 |
芒种 |
2012 |
张波 |
《灵异推拿师》叙事策略简析 |
名作欣赏 |
2012 |
张波 |
彷徨的青年,精妙的叙事.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浅析 |
芒种 |
2012 |
张波 |
晚唐词菩萨蛮英译对比评析 |
芒种 |
2012 |
张晓萍 |
成教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
中国成人教育 |
2012 |
张晓萍 |
成教生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使用探析 |
中国成人教育 |
2012 |
张晓萍 |
论成人受教育者学习兴趣的培养 |
中国成人教育 |
2013 |
李恬 |
指类句生成的心智哲学视角 |
外语研究 |
2013 |
王照岩 |
济慈“消极感受力”与艾略特“非个性化”之比较研究 |
大家 |
2012 |
张晓晖 |
啊!德国的森林! |
世界文化 |
2012 |
张晓晖 |
德国作家与日本作家的森林情结 |
赤峰学院学报 |
2012 |
朱文佳 |
电影《遗愿清单》之狂欢双重性探析 |
电影文学 |
2013 |
庄会彬 |
VO verbal compound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objects |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 13th Workshop |
2013 |
崔娜 |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考试周刊 |
2012 |
闫吉青 |
人性的坚守与自我的超越 |
俄罗斯文艺 |
2014 |
庄会彬 |
韵律语法视角下“的”的隐现原则 |
语言研究 |
2014 |
侯景娟 |
君特·格拉斯在中国:译介与研究 |
芒种 |
2014 |
张珂 |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以及关联性语境解读 |
语文建设 |
2014 |
焦小婷 |
赫斯顿的困顿——也评《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形象 |
外国语文 |
2014 |
刘辰诞 |
生物语言学的新进展:存活最简理论 |
现代外语 |
2014 |
庄会彬 |
Web 2. 0 环境下大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调查 |
开放教育研究 |
2014 |
侯景娟 |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象征意象与女性书写 |
山花 |
2014 |
于晓利 |
试析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的“作者形象” |
俄罗斯文艺 |
2014 |
李恬 |
《地铁车站》中的心理空间与诗歌意象 |
芒种 |
2014 |
庄会彬 |
The Prosodic History of Chinese Resultatives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2014 |
庄会彬 |
《语言的轮回:语言演变与机制》评介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4 |
庄会彬 |
中国古诗的语篇特征——中国古诗与英国古典诗比较研究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4 |
侯景娟 |
新世纪以来德国君特·格拉斯研究概论 |
山花 |
2014 |
郭尚兴 |
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范式初论 |
中国翻译 |
2014 |
刘荡荡 |
改编视域下电影的艺术语言探究 |
芒种 |
2014 |
徐盛桓 |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4 |
牛保义 |
汉语SVO构式身体部位名词语义的认知动因 |
现代外语 |
2014 |
刘荡荡 |
以《华氏911》为例探究电影语言话语 |
芒种 |
2014 |
孙晓青 |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建构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徐盛桓 |
视觉隐喻的拓扑性质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4 |
庄会彬 |
DP假说与汉语“的”字短语再议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4 |
尹捷 |
顾城的《英儿》和《圣经》 |
南方文坛 |
2014 |
李恬 |
从心智视角看内隐教学与外显教学的协同效应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4 |
庄会彬 |
现代汉语的轻动词“打”的来源刍议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2014 |
刘辰诞 |
《语言的结构设计》评介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4 |
徐盛桓 |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4 |
刘倩 |
“新被字句”的心智研究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4 |
李恬 |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
外国语 |
2014 |
张克定 |
《牛津构式语法手册》(2013)述介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14 |
李恬 |
指类句产生的基础及语用特征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徐盛桓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谈语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
中国外语 |
2014 |
徐盛桓 |
转喻隐喻机理新论——心智哲学视域下修辞研究之一 |
外语教学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