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首 页>>专题专栏>>课程思政>>正文

“外院无虚席”(河大外院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之“外院名师”篇)牛保义教授访谈录

作者:
日期:2022年11月08日 18:15
浏览量:

牛保义教授访谈录

受访人:牛保义,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禹州市人,中共党员,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省留学归国人员先进个人,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工作专家咨询委员。国家级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负责人,国家级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曾任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河南大学《外文研究》主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牵头人。现为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认知语言学常务理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期刊匿名审稿人。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田纳西州李大学、英国利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英汉语对比语言学和语用学。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项目5项,出版专著18本,发表论文百余篇。

采访人:申少帅博士,河南新乡人。现任职于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认知语法、构式语法、英汉对比、汉语方言调查。

申少帅博士(问):牛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采访。现今高校非常重视科学研究,都在大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期在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您能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科研创新的情况和体会吗?

牛保义教授(答):在科学研究方面,我起步较晚。虽然从20世纪80开始已学着写了几篇小文章,也编了一本语法书,但真正有点学术味道的研究应该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读博士开始的,是我的导师徐盛桓先生将我领进语言学研究之门的。随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等期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了几本小书,也主持了几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具体来讲,我主要是做句子研究。在导师徐盛桓先生的指导下我做了英语附加疑问句的研究以及英汉语附加疑问句的对比研究,后来又做了汉语把字句、兼语句、被动句、以及语言中的情境植入现象研究。

这些研究实践告诉我,“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一本书、一篇文章,没有新意,除了浪费人力物力外,别无他用。我认为学术创新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提出新的理论、新的定律、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对于我们一般学者来讲,这些brand-new研究是很难做到的(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能够对现行的理论、定律、思想或观点进行些修正、补充等,也应该算是一种创新。比如人家提出了三条定律,你又加上了第四条,这第四条就是你的创新。如果这个也有难度的话,我们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以上这些可以,称之为创新语言学研究的“三部曲”,即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创新做起,通过对现行的语言学理论的质疑、修补和丰富,达致提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建立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比较系统的语言学理论体系。

写好语言学研究的“三部曲”,我认为一要保持学术定力,选择了语言学研究就要一条道走下去,不轻易“改弦易辙”;另一点要有学术耐力和学术韧性,躬身耕耘,坚持数年,必有收获。


问:谢谢牛老师的分享。创新的实现需要具体方法的支撑,能否请您谈谈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语言学研究方法,像定性法、定量法、实验法、语料库和多模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无优劣之分。我这里结合前些年写的一篇文章,谈谈“对比”法吧。阅读当下用英语或汉语写的语言学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研究英语语言现象的文章里会有一些汉语或其他语言的例子,而研究汉语具体语言现象的文章里也不乏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例子。反思以上这种情况,可以初步认为,两种语言的对比并不局限于通常所说的“对比/比较语言学”,而是正在成为一种研究语言的方法,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察语言的视角。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吕叔湘先生(1977)就号召“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提出“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可以通过比较来研究”。徐通锵先生(2001)也说过“对比的方法论成效比较好,因为它立足于语言特点的研究,能从对比中揭示出汉语的特点,使总结出来的规律具有比较深厚的语言基础”。

我个人的研究实践也表明,对比有助于研究问题的发现。这种“对比”可以称为“语言研究的对比视角”,它既不是对比语言学,也不是比较语言学,而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这种对比视角可以这样定义:

语言研究的对比视角是指站在甲语言的角度观察乙语言,或站在乙语言的角度审视甲语言;发现甲或乙语言的特点;进而对这些特点的动因做出理论性的解释和概括。因此,两种语言对比是一种观察语言的视角、研究语言的方法或进路。

“对比”可以说是一种通过发现事物的区别性特征来认识事物的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首先,语言研究的对比视角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方法,是语言研究国际化的需要。其次,两种语言对比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是当代科学研究跨学科特征影响的产物,是语言学研究创新发展的需要。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两种语言对比作为一种视角,有利于发现新问题。其次,语言研究的对比视角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有助于弄清语言的“庐山真面目”。

另外想强调的是:要充分认识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之间的关系。不管是语料库还是ERP都是研究语言的手段、方法,别人没有用你用了这种方法至多算是上面所说的方法创新,研究的价值最终还要体现在我们对语言本体的新发现、新认识上。如果这方面没有突破,我们的研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问:谢谢牛老师对于语言研究和创新的分享。同学们对自己学院早年的发展都很感兴趣。外语学院由学科到系又到学院,中间经历了很多事情,您能谈谈对外语学院早年发展历史的印象吗?

答:河南大学英语专业创建于1912年,是本校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才和其他专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文化与教育事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现在有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一级硕士点,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等等。

外语学院发展的历史给我留下的印象有这么几点:一是求真务实的学风。不管是学习英语的二十六个字母,还是背日语的五十音图,必须老老实实,容不得半点虚假,光说不练是学不会的,华而不实是学不好的,可能是专业特点造就了河大外语人丁是丁、卯是卯,认真朴实的学风和教风。另一点就是学院的发展靠大师,靠人才。从我们20世纪80年代引进著名翻译家张今先生到90年代引进学术常青树徐盛桓先生,这些大师的加盟引领了学院学科的发展,这些大师锐意创新的学术品格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学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学术大师和专业人才除了个人的奋斗,还离不开学院的培养和支持,学院如何让这些大师的旗帜打出去,让这些人才脱颖而出,有时甚至比前者更重要。还有一点就是,近年学院将“海纳百川”凝练为院训意义深远。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践行院训,以宽广的胸怀张开双臂去拥抱外院美好的未来!


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外院的很多同学以后可能也会走上教师的道路。您能谈谈自己在外语学院都教过什么课,以及有什么感想体会给同学们分享么?

答:在外语学院3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先后给本科生开过英语语法、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汉语对比等课程,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过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外国语言学理论概览、认知语法、构式语法、语言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我教了几十年书,感受最深的,第一点是,作为教师,打铁先得本身硬,教好一门课必须要精通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本事,方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教语法和精读等课程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位论文也是如此。如果你让学生写汉语的被动句,你对其知之甚少,谈何指导呢?第二点就是要常教常新,百教不厌。有时候,一门课我们可能要教十遍八遍,甚至几十遍,每教一遍都要增添新的内容,或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能照搬老黄历,这一届学生用的是这个教案,下一届来了还是这本教案,几十年不变。老师教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对人对己均无好处。第三点是教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最佳标准。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我们的书就教好了,教学质量也就自然提高了。


问: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关于老师怎么对学生进行指导,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么?

答:三年前我写了一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功成不必在我”的感悟。我的体会是导师应重在“导”,导师应当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职业道德观。导师首先要有自己的“功成”,要有自己的“道”。没有自己的“功成”,没有自己的“道”,导师就没有“道”可传、“业”可授。其次,导师既要有“道”,又要有“德”,才能传好道、授好业。这个“德”就是“功成不必在我”的业绩观,即导师自己寒窗苦读功成,是业绩,呕心沥血指导学生功成,更是业绩。

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培养学生是“导师”这一称谓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导师应以“导”为重,“教”为上,以指导学生、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为重,担当起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才无愧为“导师”这一称号。我们大学里的导师,就应当以指导学生写出优秀学位论文为荣,以培养出了胜过自己的学士、硕士、博士为荣。只有这样,薪火相传,导师的学术研究才能可持续性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放大导师学术研究的影响和价值。作为导师,应当不计个人当下功名利禄,追求的应是学生的“满意度”、社会的“美誉度”。


问:最后请问您,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对外语学院的同学有什么建议么?

答:对于你这个问题,我想从学术素养同修身养性的影响谈起。我认为学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我们情操陶冶和道德修养是一种正能量。在学术上,我们要从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去观察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在学术上,我们坚持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生活中,了解一个人既要知道其现在又要清楚其过去。在学术上,我们主张对不同的语言学流派要包容;生活中,对不同的声音、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也应当宽宏大量。在学术上,我们追求创新,创新是学术的生命;生活中,我们要砥砺奋进,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提高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学术素养对修身养性的影响表现在好多方面,我就举这几个例子吧。


策划: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务办

审校:肖艳付江涛



下一篇:“外院无虚席”(河大外院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之“外院名师”篇)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记杨朝军教授
版权所有: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技术支持:河南大学网站工作室